梁實秋字畫收購

名家生平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光緒二十八年臘八節──民國七十六年),名治華,字實秋,號均默,以字行。另有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華人世界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祖籍浙江杭縣(今餘杭),出生於北京。
 

生平
 
1915年夏,考入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即今清華大學之前身),在校期間,與好友聞一多合作發表了《冬夜草兒評論》一書,得到遠在日本的郭沫若來信稱讚,與創造社結下了短暫的友誼。「五四運動」爆發後,梁實秋是學校運動積極分子,但因其與章宗祥之子同寢室,看到室友受牽連並在不久後害病死去,使梁實秋開始反思群眾運動的弊端。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在科羅拉多泉(Colorado Springs)的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學習。
 

1924年夏,從科泉畢業後前往哈佛大學,途中在芝加哥與聞一多、羅隆基、何浩若、吳景超、時昭瀛等共同發起了國家主義團體「大江會」。梁實秋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西方文學和文學理論,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的影響;獲哈佛大學英文系哲學博士學位。

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後改為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青島大學(後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並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北京師範大學;
 

1927年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
 

1927年到1936年間,和魯迅展開論戰,包括「文學的階級論與人性論」、「第三種人」、「硬譯」等多個話題,梁實秋堅持將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的文學觀,否認文學有階級性,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的蘇俄「文藝政策」。被魯迅批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1938年因「抗戰無關論」受到抨擊;

對日抗戰時曾居重慶北碚雅舍;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把梁實秋定為「為資產階級文學服務的代表人物」;

1949年5月因國共內戰移居臺灣,先後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長、大同大學董事;

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中華民國台北市。11月13日死訊傳到美國時,華文作家一片哀戚,尤其是劉墉和當時在美國講座的余光中,劉墉甚至把此事情寫進自己的作品,收入在《超越自己》一書。
 
家庭
 
祖父梁芝山是河北沙河人,官至四品。父親梁熙咸原籍河北大興縣,幼年孤苦,幸被梁芝山領養,梁芝山卸任北歸時,曾在杭州停留,期間恰逢鄉試,梁芝山為使養子參加考試將梁家的籍貫改為浙江錢塘。梁父畢業於京師同文館,供職於京師警察廳。梁實秋出生於北京內務部街20號。
 

元配夫人程季淑,祖籍安徽績溪,1927年2月與梁實秋結婚。育有三女一子。1973年夫婦二人移居西雅圖探親,程夫人不幸因意外去世。梁實秋悲痛不已,寫下《槐園夢憶》紀念。
 
著作

 

梁實秋的創作以散文成就最高,風格曠達,幽默風趣,讀者廣泛,影響很大。
 

散文集:
《罵人的藝術》
《雅舍小品》(四集)
《清華八年》
《秋室雜文》
《談徐志摩》
《談聞一多》
《秋室雜憶》
《實秋雜文》
《槐園夢憶》
《實秋文存》
《西雅圖札記》
《看雲集》
《梁實秋札記》
《白貓王子及其他》
《雅舍談吃》
《雅舍雜文》
《雅舍散文》
《雅舍散文二集》
《雅舍情書》等。
 

其他:
《雅舍尺牘》
《雅舍小說和詩》
《文藝批評論》
《浪漫的與古典的》
《偏見集》
《英國文學史》
《英國文學選》等
 

譯作:
《莎士比亞全集》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
《結婚集》(原著為 August Strindberg的 Married)
《潘彼得》
《咆嘯山莊》
《沉思錄》
 

字典主編:
《遠東大字典》
《遠東新時代英漢辭典》
 
文化資產
 
梁實秋故居: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雲和街11號,臺北市歷史建築(宅第類),2003年12月24日公告(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5500 號),原為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英語教授富田義介之居所,屬於高等官舍第三種,光復由後繼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承接為教職員宿舍,梁實秋於1952-1959年間任英語系主任時居住於此,前院麵包樹下是梁家著名聚會場所,2010年10月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行修復工程,於2011年完工同年10月掛牌,於2012年三月底開始開放參觀。 現在台師大懸掛的「雅舍」的木牌,其中的雅舍原是重慶梁氏寓所,雅舍小品也是在重慶時期開始創作,實際上與雲和街的關係不大,主要為凸顯梁氏寓所之用。
 

 

出處: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