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書畫收購

柏誠堂-梅貽琦.jpg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天津市人,中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畢業於南開中學清華學校。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和清華大學校長。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熟讀史書,喜愛科學。初起研究電機工程,後轉為專攻物理

 

1904年,15歲的梅貽琦初入天津南開學堂(其前身是由嚴范孫創辦的「嚴氏家塾」,當時稱「私立中學堂」,後又曾改稱「敬業中學堂」),成為著名教育家張伯苓的學生。

1908年入保定直隸高等學堂。

1909年8月在北京史家胡同遊美學務處臨時辦公處考取庚子賠款獎學金留學生(首批「直接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考得第六名(總分834分,平均分75.11)。

1911年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電機工程,1914年夏畢業,獲工學士學位,並獲美國Sigma Xi榮譽學會 嘉獎(美國一種專為獎勵優秀大學生的制度,獲獎者由個大學推薦,獎品為一金質鑰匙,故稱「金鑰獎」)。

1914年回國在天津青年會工作,1915年到清華學校執教英文、幾何;1916年即擔任清華大學物理教授

1931年起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對日八年抗戰期間,清華、北大南開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校務委員會常委身份主持校務。梅貽琦先生是清華大學(含北京新竹)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1931年 - 1948年、1955年 - 1962年),清華人尊稱為「永遠的校長」。

國民黨六大召開前夕,列入朱家驊與陳立夫聯名向蔣介石推薦的98名「最優秀教授黨員」之一。

1948年12月29日,梅貽琦堅辭教育部長,陳雪屏代理教育部務。1953年,任教育部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5年奉召返,在今臺灣新竹市赤土崎清華大學復校,並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參見: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

1958年7月任教育部部長,兼清華大學校長。

1959年兼任中華民國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副主席。

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醫院療養。 1961年2月奉准辭教育部長,仍兼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2年2月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4屆(數理科學組)院士。

1962年5月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月19日上午11時病逝台大醫院。23日舉行追思會公祭,蔣中正總統特頒「勳昭作育」輓額並派張群至祭,陳誠副總統亦頒輓聯:崇樸學以黜浮華,實大聲宏,盛績久為文苑重;樹良規而垂教澤,薪傳火盡,道徽猶繫國人思。妻子韓詠華,天津人,為津門八大家之一韓家之族裔,1919年與梅先生結婚,育有一子四女。

 

出處:維基百科